医方信息:
[主题]:野葡萄根
[拼音]:Yě Pú Tɑo Gēn
[英文名]:Root of Romanet Grape, Root of Brier Grape
[别名]:刺葡萄、 千斤藤、山葡萄。
[来源]: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网脉葡萄的根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is wilonae Veitch [Vitis reticulata Gagnep.] 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解毒。主痈疽疔疮;慢性骨髓炎
[用法用量]:外用:适量,捣敷。
[各家论述]: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痔疮,遗精白浊。 2.《重庆草药》:行血,活血,消积。治吐血,消肿胀。也用于打药酒中。
[临床应用]:治疗慢性骨髓炎。用野葡萄根1斤,洗净,剥去表皮,抽掉根心,取其肉皮捣烂如泥状(忌用铁器),再加入4个鸡蛋的蛋清及麻油二两、酒(或95%酒精)0.5两调匀成膏,夏季酌加防腐剂。用时将药膏涂在消毒棉垫上,敷于患处,用绷带固定。每天换药1次,直至痊愈为止。如有瘘管可配合药捻引流脓液。一般疗程在1~2个月左右。对年老、体弱、病程较长的患者,应配合补益气血药内服;如患处无红肿及热感,自觉深部酸痛,单用此膏外敷效果不明显者,可同时内服中药阳和汤,以促使深部脓肿破溃,敷药始能发挥其作用。共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35例,痊愈18例,显效2例。实验室抑菌试验证明,野葡萄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。
[摘录]:《中华本草》
[出处]: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[原形态]:网脉葡萄 木质藤本。幼枝近圆柱形,有白色蛛丝状柔毛,后变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7cm;红色,被蛛丝状毛;叶片心形或心状卵形,长8-15cm,宽5-10cm,通常不裂,有时不明显3浅裂,边缘有小牙齿。下面沿脉有锈色蛛丝状毛,叶脉下面隆起,网脉显明,两面常有白粉。花杂性异株,圆锥花序长8-15cm;花小,淡绿色;雄花有极短的花梗,基部有小苞片;花萼盘状,全缘;花瓣5-6,顶部粘合成帽状脱落;雄蕊5-6,与花瓣对生,退化子房埋于花盘中;两性花子房有短柱头,雄蕊5,比子房略长。浆果球形,直径7-12(-18)mm,熟时蓝黑色,有白粉。花期月,果期6-7月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200m的山谷、山坡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[性味]:甘;平;无毒
[归经]:肝;肾经
[复方]:①治用脑过度吐血:野葡萄根四两。熬水兑白糖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②治胸腹胀满成硬块:野葡萄根半斤。炖杀口肉服。《重庆草药》)③治筋骨伤痛:刺葡萄鲜根四两,水煎兑酒冲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④治慢性夫节炎:刺葡萄二两,钩藤根三钱,鲜大活血一两,鲜五味子根一两,鲜三月泡(悬钩子、山莓)一两,鲜百两金一两,娃儿藤根五钱。用肉汤炖服。急性者用猜脚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