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[主题]:小茴香
[拼音]:Xiǎo Huí Xiānɡ
[图片]:Array
[英文名]:Fructus Foeniculi
[别名]:茴香、香丝菜、蘹香
[来源]:为伞形科小茴香属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.的成熟果实;其根、叶和全草也可药用。秋季采摘成熟果实,除去杂质,晒干。全草和叶夏秋可采,根四季可采,洗去泥土,晒干。
[性状]:性状鉴别 双悬果细圆柱形,两端略尖,有时略弯曲,长4-8mm,直径1.5-2.5mm;表面黄绿色至棕色,光滑无毛,顶端有圆锥形英杰棕色的花柱基,有时基部有小果柄,分果长椭圆形,背面隆起,有5条纵直棱线,接合面平坦,中内色较深,有纵沟纹。横切面近五角形,背面的四边约等长。气特异而芳香,味微甜而辛。 以粒大饱满、黄绿色、气味浓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分果横切面: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,外被角质层。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;有6个油管,果棱间各1个,接合面2个,内含红棕色油脂;维管束位于果棱部位,周围有大形网纹细胞,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上方。内果皮为1列细胞。种皮细胞扁平,蚋含棕色物质。种脊维管束位于接合面的内果皮与种皮之间。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和少数脂肪油,糊粉粒含细小草酸钙簇晶。胚小,位于胚乳中央。
[药理作用]:对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,茴香醛可增强小量双氢链霉素的效力。
[炮制]:盐茴香 将拣净的原药材,喷洒盐水,拌匀,稍闷,放锅内炒至黄色,取出晾干(每100斤加盐3斤用开水化开)。
[功能主治]:行气止痛,健胃散寒。主治:胃寒痛,小腹冷痛,痛经,疝痛,睾丸鞘膜积液,血吸虫病。
[用法用量]:1~3钱。
[注意]:阴虚火旺者禁服。 1.《本草汇言》:“倘胃、肾多火,得热即呕,得热即痛,得热即胀诸证,与阳道数举、精滑梦遗者,宜斟酌用也。”2.《本草述》:“若小肠、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,投之反增其疾也。”3.《得配本草》:“肺、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。”
[贮藏]:置阴凉干燥处。
[各家论述]:1.1.《本草图经》:“《本经》不载所出,今交、广、诸番及近郡皆有之。入药多用番舶者,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。三月生叶,似老胡荽,极疏细,作丛,至五月高三四尺;七月生花,头如伞盖,黄色,结实如麦而小,青色,北人呼为土茴香。茴、蘹声近,故云耳。八九月采实,阴干,今近道人家园圃种之甚多。”1.2.《本草衍义》:“蘹香子,今人止呼为茴香。《唐本》注似老胡荽,此误矣。胡荽叶如蛇床,蘹香徒有叶之名,但散如丝发,特异诸草。”1.3.《救荒本草》:“今处处有之,人家园圃多种,苗高三四尺,茎粗如笔管,旁有淡黄挎叶,抪茎而生。袴叶上发生青色细叶,似细蓬叶而长,极疏细如丝发状。袴叶间分生叉枝,梢头开花,花头如伞盖,结子如莳萝子,微大而长,亦有线瓣。采苗叶炸热,换水淘净,油盐调食。”1.4.《纲目》:“茴香宿根深,冬生苗,作丛,肥茎丝叶,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,结子大如麦粒,轻而有细棱,俗呼为大茴香,今惟以宁夏出者第一。其他处小者,谓之小茴香。自番舶来者,实大如柏实,裂成八瓣,一瓣一核,大如豆,黄褐色,有仁,味更甜,俗呼舶茴香,又曰八角茴香(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),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,但气味同耳。北人得之,咀嚼荐酒。”1.5.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:“按胡荽结子时,极与茴香相类,《衍义》未细考老胡荽形状,以斥《唐本》注,殊误。但力稍缓耳。”(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)2.论小茴香治疝之功:刘若金:“茴香之主治在疝证,世医漫谓(疒颓)疝有湿热不宜用,殊不知疝之初起,皆由于寒水之郁,而气化不宣,乃有湿,由湿郁不化,乃有热,是初起之疝,固即宜用之矣。至湿郁不化而为热,虽曰宜酌,然热之成者,因于湿也,湿之为病者,由于阳虚也,就外淫而论,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,即不因于外受,亦必由肾中之阳虚,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,令阴中之阳转郁,遂病于肝以为疝也。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,俱用楝实、茴香,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,断不能舍此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,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责效也。至于专属小腹,或膀胱,非病于疝者,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,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。或曰,此味所疗,如腰痛、泄泻、积聚、虚劳腹痛种种诸证,亦藉其致火于水,以益肾中之元阳乎?曰,诸证投此味,或辅或使,种种不离前义,然不如治疝之专而且多者,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有最切耳,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,各有攸当也,须细审之。”(《本草述》)
[备注]:1、个别地区误作小茴香用的原植物有下列二种:①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.双悬果宽椭圆形,扁平,长3~5毫米,宽2~3毫米,厚约1毫米,背棱稍突起,侧棱延展成翅。东北、西北等地误作小茴香用。果实中含挥发油。主要成分为香芹酮(Carvone,C10H14O)、柠檬烯(Limonene C10H16)。②田(艹页)蒿Carum buriaticum Turcz.山西等地以其果实作“山小茴”,均应注意鉴别。 2、茴香虫 Papilio machaon L.(凤蝶科),为寄生在茴香植株上的幼虫。性味甘、平。主治胃痛、疝痛。烘干研末,成人每服3条,小儿酌减,用酒或温开水送下。
[摘录]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[出处]:1. 2.《新修本草》名蘹香子,云:“叶似老胡荽极细,茎粗,高五六尺,丛生。”3.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七月生花,头如伞盖,黄色,结实如麦而小,青色。”4.《本草蒙筌》云:“小茴香,家园栽种,类蛇床子,色褐轻虚。”5.其后《纲目》亦有“茴香宿根,深冬生苗作丛,肥茎丝叶。”等记载。 依据上述植物特征,再参考《本草图经》所附"蘹香子"及"筒州蘹香子"图的形
[原形态]:多年生草本,全株表面有粉霜,具强烈香气。茎直立,上部分枝。基生叶丛生,有长柄;茎生叶互生,叶柄基部扩大呈鞘状抱茎,三至四回羽状复叶,最终小叶片线形。夏季开金黄色小花,为顶生或侧生的复伞形花序,无总苞或小总苞;伞幅5~25,长2~7厘米不等;花梗5~30,长4~10毫米;花两性,萼齿缺,花瓣5,上部向内卷曲,微凹;雄蕊5;子房下位,2室。双悬果卵状长圆形,长4~8毫米,分果常稍弯曲,具5棱,具特异芳香气。
[生境分部]:全国各地普遍栽培。
[栽培]:喜湿润气候,不耐寒,一般土壤均可栽种。种子繁殖,北方4月、南方9月播种,条播,行距1.5~2尺,开浅沟,沟深1寸左右,均匀撒种,覆土后镇压,每亩播种量3~4斤,15天左右出苗。苗高3~4寸,间苗,株距3~5寸。为了防治灰斑病,可于播种前将种子用50℃水浸3~5分钟,晾干,或用六六六粉拌种,用量0.3~0.5%。
[化学成分]:果实含挥发油约3~8%,其主要成分为茴香醚(anethole,C10H12O)50~60%、右旋小茴香酮(d-fenchone,C10H16O)18~20%、右旋及左旋柠檬烯、蒎烯、二戊烯、茴香醛等。胚乳中含脂肪油约15%、蛋白质约20%。此外,尚含有维生素A样物质、淀粉、糖类及粘液质等。叶含黄铜甙茴香甙(fenicularin为槲皮素-3-L-阿拉伯糖甙)、山奈醇-3-阿拉伯糖甙、山奈醇-3-葡萄糖醛酸及槲皮素-3-葡萄糖醛酸。
[鉴别]: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0.5g,加已醚适量,冷浸1h,滤过。滤液浓缩至约1ml,加7%盐酸羟胺甲醇液2-3滴,20%氢氧化钾已醇液3滴,在水浴上微热,冷却后,加稀盐酸调节Ph3-4,再加1%三氯化铁已醇溶液2滴,显紫色。(检查香豆素)(2)取本品粉末0.5G,加已醚适量,冷浸1h,滤过。滤液浓缩至约1ml,加0.4%-2,4-二硝基苯肼2mol/L盐酸溶液2-3滴,显橘红色。(检查茴香脑)(3)薄层色谱 取木品粉末(60目)2g,加已醚6ml,冷浸4h,滤过,滤液浓缩至干,残潭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试液;另取茴香脑氯仿溶液为对照品。分别上点样于同一硅交G-1%CMC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-醋酸已酯(8.5:1.5)展开,用2,4-二硝基苯肼试剂显色,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色斑。
[含量测定]:照挥发油测定法(附录Ⅹ D)测定。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.5%(ml/g)。
[性味]:辛,温。
[归经]:归肝;肾膀胱;胃经
[复方]:1、胃寒痛:小茴香、干姜各3钱,甘草2钱,水煎服。 2、疝痛:小茴香、巴戟天各3钱,橘核2钱。水煎服。 3、早、中期血吸虫病:小茴香研成细粉,制成水丸;亦可将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渗漉,部分研成细粉,制成浸膏片。日服3次,每次服用相当于生药4.5~13.4克的药丸或药片。儿童酌减,饭后温开水送下。15~20日为一个疗程。部分病人服药后有胃肠道反应,但能自行消失。孕妇忌服。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