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蕹菜
[拼音]:Wènɡ Cài
[别名]:瓮菜(《闽书》),空心菜(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),空筒菜(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》),藤藤菜、无心菜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水蕹菜(《广东中药》Ⅱ)。
[来源]:为旋花科植物蕹菜茎、叶。夏、秋采,一般多鲜用。
[药理作用]:曾有报告紫色蕹菜中含胰岛素样成分,可用于糖尿病。
[功能主治]:治鼻衄,便秘,淋浊,便血,痔疮,痈肿,折伤,蛇虫咬伤。 ①《南方草木状》:"能解冶葛毒。" ②《医林纂要》:"解砒石毒,补心血,行水。" 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食狗肉中毒,煮食之。" ④《广州植物志》:"内服解饮食中毒,外用治一切胎毒,肿物和扑伤。" ⑤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:"根茎舂烂煨熟,熨吹乳。" ⑥《陆川本草》:"治肠胃热,大便结。"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2~4两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本草拾遗》
[原形态]:一年生蔓状草本,全体无毛。茎中空,匍匐。叶互生,具长柄,叶片矩圆状卵形或椭圆状矩圆形,长6~15厘米,先端短尖或钝,基部截形、心形或戟形,边缘全缘或波状。聚伞花序腋生,直立,长3~6厘米,有花一至数朵;萼绿色,卵形,先端钝;花冠白色或淡红色,阔钟状;雄蕊5,不等长;雌蕊1,较长,柱头浅裂而呈头状。蒴果卵形。种子2~4颗。花期夏、秋。 本植物的根(蕹菜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[生境分部]:生于湿地或水田中。我国长江流域,南至广东,均有栽培。
[性味]:甘,寒。 ①《南方草木状》:"性冷,味甘。" ②《嘉佑本草》:"甘,平,无毒。" 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咸,寒,滑。"
[归经]: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肠、胃。"
[复方]:①治鼻血不止:蕹菜数根,和糖捣烂,冲入沸水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②治淋浊,小便血,大便血:鲜蕹菜洗净,捣烂取汁,和蜂蜜酌量服之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 ③治翻肛痔:空筒菜二斤,水二斤,煮烂去渣滤过,加白糖四两,同煎如饴糖状。每次服三两,一日服二次,早晚服,未愈再服。(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》) ④治出斑:蕹菜、野芋、雄黄、朱砂。同捣烂,敷胸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⑤治囊痈:蕹菜薳捣烂,与蜜糖和匀敷患处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⑥治皮肤湿痒:鲜蕹菜,水煎数沸,候微温洗患部,日洗一次。 ⑦治蛇咬伤:蕹菜洗净捣烂,取汁约半碗和酒服之,渣涂患处。 ⑧治蜈蚣咬伤:鲜蕹菜,食盐少许,共搓烂,擦患处。(⑥方以下出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