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[主题]:水苦荬
[拼音]:Shuǐ Kǔ Mǎi
[别名]:半边山,谢婆菜(《本草图经》),水莴苣,水菠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大仙桃草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水仙桃草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仙桃草、鸭儿草、虫虫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仙人对座草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水对叶莲、水泽兰(《贵州草药》),蚊子草、蚧蛙草、接骨桃、水上浮萍、水波浪、水窝窝、芒种草、二代草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[来源]:为玄参科植物水苦荬的全草。春、夏采收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利湿,止血化瘀。治感冒,喉痛,劳伤咳血,痢疾,血淋,月经不调,疝气,疔疮,跌打损伤。 ①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解热利尿。"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跌打损伤,劳伤咳血,咳嗽,虚弱及疝气。" ③《贵州草药》:"和血止痛,通经止血。治吐血,经闭,跌打红肿。" ④《陕西中草药》:"止血,止痛,活血消肿,清热利尿,降血压。治咯血,风湿痛,胃痛,跌打损伤,骨折,疖痈,无名肿毒,痛经,月经不调,咽喉肿痛,高血压。"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冲服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吹喉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本草图经》
[原形态]: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全体无毛,或于花柄及苞片上稍有细小腺状毛。茎直立,高25~90厘米,富肉质,中空,有时基部略倾斜。叶对生;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圆形,长4~7厘米,宽8~15毫米,先端圆钝或尖锐,全缘或具波状齿,基部呈耳廓状微抱茎上;无柄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5~15厘米;苞片椭圆形,细小,互生;花有柄;花萼4裂,裂片狭长椭圆形,先端钝;花冠淡紫色或白色,具淡紫色的线条;雄蕊2,突出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1枚,柱头头状。蒴果近圆形,先端微凹,长度略大于宽度,常有小虫寄生,寄生后果实常膨大成圆球形。果实内藏多数细小的种子,长圆形,扁平;无毛。花期4~6月。 本植物的根(水苦荬根)、果实或带有虫瘿的果实(水苦荬果实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[生境分部]:生长于水田或溪边。分布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[性味]:苦,凉。 ①《救荒本草》:"叶:味微苦,性寒。"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,无毒。" ③《贵州草药》:"性平,味甘。"
[复方]:①治妇女产后感冒:水苦荬煎水,加红糖服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 ②治闭经:水仙桃草一两,血巴木根一两。泡酒温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③治小儿疝气(睡后能自行收进者):仙桃草五钱,双肾草、八月瓜根、小茴香根各一钱。煎水,煮耢糟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 ④治喉蛾:水莴苣菜,阴干,研成细末,吹入喉内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 ⑤治跌打损伤,痨伤咳嗽,腰痛,下部出汗(俗称烧档):仙桃草,磨粉,兑酒,每次一至二钱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 ⑥治痈肿、无名肿毒:水仙桃草、蒲公英各适量共捣烂外敷;或本品配独角莲、生地,加鸡蛋清捣如泥状,外敷患处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