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[主题]:山楂
[拼音]:Shān Zhā
[图片]:Array
[英文名]:Hawthorn Fruit,fruit of chinese Hawthorn,fruit of Large chinese Hawthorn,fruit of Nippon Hawthorn,Fruit of Hupeh hawthon ,Fruit of Redhaw Hawthorn ,fruit of Yannan hawthorn
[别名]:红果子、棠棣子
[来源]: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 Bunge var.major N.E.Brown、山楂C.pinnatifida Bunge及野山楂C.cuneata Sieb.etzucc 的果实,其根和叶也入药。定植后3~4年结果,10月采摘,切片晒干或纵切两瓣晒干。春、秋采根,夏、秋采叶,晒干。
[性状]:性状鉴别 1.山里红 果实近球形,直径1-2.5cm。表面鲜红色至紫红色,有光泽,满布灰白色的斑点,顶端有宿存花萼,基部有果柄残痕。商品常加工成纵切片或横切片,厚2-8mm,多卷曲皱缩不平。果肉厚,深黄色至浅棕色,切面可见淡黄色种子3-5颗,有的已脱落。质坚硬。气微清香,味酸微甜。以片大、皮红、肉厚者为佳。 2.山楂 果实类球形,直径1-1.5cm。表面深红色,有小斑点,顶端有宿存花萼,基部有细长果柄。质坚硬。气微清香,味酸微涩。以个匀、色棕红、肉质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:1.山里红外果皮细胞1列,类方形,外被角质层,胞腔含棕红色色素,排列整齐;中果皮极厚,全为薄壁组织,外侧(外果皮下)有1-2列含有棕色色素的薄壁细胞,其内侧广大中果皮薄壁组织中含多数淀粉粒、少数草酸钙簇晶,并有纵横的维管束散在;淀粉粒极小,类圆形或类三角形,直径4-8μm,脐点多呈“一”字形,单粒或2-3个分粒组成的复粒;草酸钙簇晶直径20-28μm。 2.山楂 中果皮薄壁组织有多数石细胞散在,石细胞类圆形,少数呈不规则形,直径60-100μm,壁厚薄不一,壁孔及孔沟明显;并有草酸钙簇晶散在,草酸钙簇晶直径12-20μm。(图3)粉末特征:山里红深棕色。①石细胞较多,成群或单个散在,近无毛或淡黄色;呈类圆形、长圆形、长条形、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,直径18-173μm,长约至185μm,层纹明显,孔沟较粗,有分叉,胞腔小,有的含橙黄色物。较小的石细胞有时排列成行,并与纤维相连。②草酸钙方晶散在,或包埋于薄壁细胞的棕色物中,方晶直径13-52μm,也有仅2-5μm的小方晶。③草酸钙簇晶单个散在或存在于果肉细胞中,直径27-41μm,棱角较钝。④果肉薄壁细胞皱缩,细胞界限不清,胞腔内含棕色物,并有淀粉及草酸钙结晶。⑤纤维成束,无色或淡黄色。纤维较长,直径11-36μm,壁极厚,约至17μm,孔沟不明显或较细密。⑥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、类圆形或长圆形,直径18-47μm,壁稍厚,胞腔内含棕色或橙红色物。⑦淀粉粒单粒圆球形、类圆形或长圆形,有的一端稍尖突,直径4-12μm,脐点隐约可见,呈点状或裂缝状;复粒常由2-4分粒组成。
[药理作用]:1.口服山楂能增加胃中酶类分泌,促进消化,所含解酯酶亦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。 2.经动物试验证明,山楂可使血管扩张,冠状动脉血流增加,血压下降。 3.山楂久服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。 4.山楂酸有强心作用,花、叶制剂亦有强心、降压作用。 5.仰菌;山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仰制作用;焦山楂对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仰制作用。 6.山楂对子宫有收缩作用。
[炮制]:炒山楂 将拣净的山楂片放锅内,炒至浅棕黄色,取出晾凉。
[功能主治]:消食华滞,散瘀止痛。果 肉食积滞,消化不良,小儿疳积,细菌性痢疾,肠炎,产后腹痛,高血压病,绦虫病,冻疮。叶煎水当茶饮,可降血压。根治风湿关节痛,痢疾,水肿。
[用法用量]:果3~5钱,根1~2两。叶适量。
[注意]:脾胃虚弱者慎服。1.《纲目》:生食多,令人嘈烦易饥,损齿,齿龋人尤不宜。2.《本草经疏》:脾胃虚,兼有积滞者,当与补药同施,亦不宜过用。3.《得配本草》:气虚便搪,脾虚不食,二者禁用。服人参者忌之。4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多食耗气,损齿,易饥,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。
[贮藏]: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[各家论述]:1.山楂,大能克化饮食。若胃中无食积,脾虚不能运化,不思食者,多服之,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。 2.《本草经疏》:山楂,《本经》云味酸气冷,然观其能消食积,行瘀血,则气非冷矣。有积滞则成下痢,产后恶露不尽,蓄于太阴部分则为儿枕痛。山楂能入脾胃消积滞,散宿血,故治水痢及产妇腹中块痛也。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,健脾胃,行结气,消瘀血,故小儿产妇宜多食之。《本经》误为冷,故有洗疮痒之用。 3.《本草通玄》:山楂,味中和,消油垢之积,故幼科用之最宜。若伤寒为重症,仲景于宿滞不化者,但用大、小承气,一百一十三方中并不用山楂,以其性缓不可为肩弘任大之品。核有功力,不可去也。 4.《本草求真》:山楂,所谓健脾者,因其脾有食积,用此酸咸之味,以为消磨,俾食行而痰消,气破而泄化,谓之为健,止属消导之健矣。至于儿枕作痛,力能以止;痘疮不起,力能以发;犹见通瘀运化之速。有大小二种,小者入药,去皮核,捣作饼子,日干用。出北地,大者良。 5.《纲目》:赤爪、棠梂、山楂,一物也。古方罕用,故《唐本草》虽有赤爪,后人不知即此也。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,而后遂为要药。其类有二种,皆生山中:一种小者,山人呼为棠梂子、茅楂、猴楂,可入药用。树高数尺,叶有五尖,桠间有刺。三月开五出小白花,实有赤、黄二色,肥者如小林檎,小者如指头,九月乃熟。其核状如牵牛子,黑色,甚坚;一种大者,山人呼为羊朹子。树高丈余,花叶皆同,但实稍大而黄绿,皮涩肉虚为异尔。初甚酸涩,经霜乃可食,功应相同而采药者不收。按《物类相感志》言,煮老鸡硬肉,入山楂数颗即易烂,则其消肉积之功,盖可推矣。......化饮食,消肉积,症瘕,痰饮痞满吞酸,滞血痛胀。 6.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山楂,若以甘药佐之,化瘀血而不伤新血,开郁气而不伤正气,其性尤和平也。 7.陶弘景:煮汁洗漆疮。8.《唐本草》:汁服主利,洗头及身上疮痒。9.《本草图经》:治痢疾及腰疼。10.《履巉岩本草》:能消食。11.《日用本草》:化食积,行结气,健胃宽膈,消血痞气块。12.《滇南本草》:消肉积滞,下气;治吞酸,积块。13.《本草蒙筌》:行结气,疗症疝。14.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化血块,气块,活血。15.《本草再新》:治脾虚湿热,消食磨积,利大小便。16.《本草撮要》:冻疮涂之。
[临床应用]:①治疗绦虫病 用鲜山楂2斤(干品半斤,小儿酌减),洗净去核,下午3时开始零食,晚10时吃完,晚饭禁食。次晨用槟榔2两加水煎至1茶杯,1次服完,卧床休息。有大便感觉时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再大便,即可排出完整绦虫。冬天应坐在温水便桶上大便,避免虫体遇冷收缩而不能完整排出。观察40例均有效。 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20%山楂煎剂加糖矫味,每服200毫升(小儿酌减),每日3次,7~10天为一疗程。治疗24例,全部有效。又有用山楂2两煎服,治轻型及中型菌痢30例,除3例无效外均治愈或好转。或用生热山楂片各1两,加水500毫升煮开5分钟,分2次服(小儿酌减),4~6天为一疗程,亦有效果。 ③用于降低血清胆甾醇 每日用山楂1两,毛冬青2两,分2次煎服。观察20例,治前血清胆甾醇平均253.2毫克%,治后下降至207毫克%,平均每例下降46.2毫克%,经统计学处理,差异非常显著。20例中有11例血清胆甾醇降至200毫克%以下,平均每例下降62.9毫克%。认为山楂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,因为毛冬青降低血清胆甾醇的效果,各地观察结果颇不一致,目前尚难肯定;而本组病例中有4例曾单服山楂而未用毛冬青,亦取得效果,服药前血清胆甾醇平均为259.7毫克%,服药至第6周时复查,下降至214毫克%。 此外,将山楂的花和叶制成浸剂服用,有降低血压的功效。
[备注]:同属植物中下列4种果实,也作野山楂入药。 1.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 Wils.的果实也做出楂入药。本种的特点为枝刺多,锥形,长达1.5厘米,叶片宽卵形,长4~6厘米,有5~7对浅裂片,基部截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尖锐重锯齿,伞房花序有花8~18朵,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;花冠白色。小核2~3粒,内面两侧有凹痕。生于山坡阴处、杂木林中。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和贵州等省区。 2.辽宁山楂 Crataegus sanguinea Pall.的果实也做山楂入药。刺短粗,长约1厘米或无刺。叶片宽卵形或棱状卵形,长5~6厘米,哟偶3~5对浅裂片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有较钝的重锯齿,两面散生短柔毛。果实径约1厘米,小核3粒,稀5粒,两侧有凹痕。生于山地杂林。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、新疆等地。 3.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.河南、陕西、江苏、湖北、江西等省有其果实为山楂。 4.山林果Crataegus scabrifolia(Franch.)Rehd.广东、云南等地有以其果实为山楂。 此外,四川等地误作山楂用的有滇地海棠Malusyunnanensis schneid.揪子Mprunifolia(Willd.)Bo-rkh.花红M.asiatica Nakai.及栘(木衣)Docynia delavayi(Franch.)Schneid.等。
[摘录]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[出处]:出自《本草衍义补遗》。
[原形态]:1.山里红(大山楂、北山楂、山果子)落叶小乔木,高约6米,分枝多,无刺或有少数短刺,无毛。单叶互生,有长柄,长2~6厘米;托叶镰形,较大,边缘有齿;叶片广卵形或棱状卵形,长6~12厘米,宽5~8厘米,有5~9羽裂,仅下面1对裂片较深,先端短渐尖,基部宽楔形,常稍偏斜,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,上面有光泽,下面脉上有短柔毛。初夏枝端或上部叶液抽出伞房花序,有花10~12朵;花梗被短柔毛;花萼5齿裂;花冠白色或稍带红晕,花瓣5,宽倒卵形;雄蕊20个,梨果球形,直径可达2.5厘米,深亮红色,有黄白色小斑色,萼片脱落很迟,先端留一深洼,小核3~5。 生于山坡砂地,河边杂林,北方常有栽培。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和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时有所见。 2.山楂(酸梅子)与上种相似,只是叶片较小,长5~10厘米,宽4~7.5,3~5羽状深裂,羽裂较上种为深,裂片卵状披针形。果实较上种为小,直径1~1.5厘米,深红色。 生于山坡林缘、河岸灌丛。北方常见栽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 3.野山楂(南山楂、猴楂、药山楂)落叶灌木,高达1.5米,具尖细的直刺,长达8毫米。叶先端通常3浅裂。果实较小,直径1~1.2厘米,常具有宿存的反折萼片。 生于山谷阳坡、原野灌丛。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等省区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山楂生于海拔100-1500m的溪边、山谷、林缘或灌木丛中。 资源分布:1.山里红 分布于华北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 2.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江南等地。
[栽培]: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,山坡、岗地都可栽种。种子及根孽(即根部所发出的新枝条)繁殖。种子繁殖,北方于10月下月将1份种子混以3倍湿沙,落天埋藏,翌春取出播种,条播,行距5~6寸。出苗后,要及时松土、除草、施肥、灌溉。苗高2寸左右,疏去密苗,保持株距2~3寸。第二年春进行嫁接,砧木用山里红,一直径3寸左右为宜(山里红的育苗方法与山楂同)。春接于当年秋季栽植。
[化学成分]:山楂果实含山楂酸(crataegic acid,C30H48O4)、酒石酸、枸橼酸、黄酮类、内酯、甙类、解酯酶及糖类。野山楂果实含山楂酸、槲皮素、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、咖啡酸(caffeic acid)、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、枸橼酸、苹果酸、维生素C、核黄素、鞣质、果糖、胡萝卜素及钙、磷、铁等。种仁含蛋白质、脂肪、腈甙等。叶含绿原酸、槲皮素、山楂酸、熊果醇(uvaol,C30H50O2)
[毒性]:急性毒性试验:100%山楂注射液(水提醇沉品),对小鼠iv的LD50为1.042ml/kg。
[鉴别]:(1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醚10ml,振摇混合2min,滤过。滤液蒸干,残留物加冰醋酸1ml,溶解,再加硫酸1-2滴,溶液紫红色,渐在紫色。(检查甙类)(2)取山楂浸膏5g置圆底烧瓶中,加95%乙醇40ml回流3次,每次30min,滤过,合并滤液,浓缩至近干,加10ml蒸馏水溶解后,每次以5ml正丁醇提取至无黄酮反应,减压回收正丁醇至近干,加适量30%乙醇溶解,滤过,移至25ml容量瓶中,加30%乙醇至刻度,摇匀。取乙醇液滴于滤纸上,滴加1%三氯化铝乙醇溶液,干后置紫外灯光(365nm)下观察,可见黄或黄绿色荧光斑点。(检查黄酮类)(3)取(2)项下乙醇液滴于滤纸上,置氨蒸气上熏30s,立即置紫外光灯下观察,可见极明显的黄或黄绿色荧光斑点。 (4)取(2)项下乙醇液1ml置试管中加入盐酸数滴,再加入镁粉适量,水浴上加热,显桃红色泡沫反应。(检查黄铀类)
[含量测定]:取本品细粉约1g[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(附录Ⅸ H 第一法)],精密称定,精密加水100ml,室温下浸泡4小时,时时振摇,滤过,精密量取滤液25ml,加水50ml,加酚酞指示液2滴,用氢氧化钠滴定液(0.1mol/L)滴定,即得。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(0.1mol/L)相当于6.404mg的枸橼酸(C6H8O7)。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,含有机酸以枸橼酸(C6H8O7)计,不得少于5.0%。
[性味]:甘、酸,温。
[归经]:脾;胃;肝;肺经
[复方]:1.伤食腹胀,消化不良;炒山楂、炒麦芽、炒莱菔子、陈皮各3钱,水煎服。 2.细菌性痢疾;山楂、红糖各1两,红茶3钱,水煎服。 3.血脂过高症;山楂根、茶树根、荠莱花、玉米须各1两。水煎服,每天1剂。 4.绦虫病;鲜山楂2近(干果半斤),小儿酌减,洗净去核,下午3时开始当水果吃,晚10时吃完,不吃晚饭。次晨用槟榔2两煎至1小茶杯,一次服完,卧床休息。要大便时,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在大便。即可排出完整绦虫。冬天应排大便于温水内,避免虫体遇冷收缩而不能完整排出。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