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山扁豆
[拼音]:Shān Biǎn Dòu
[图片]:/zhongyaocai/yaocai_s/shanbiandou/shanbiandou_1.jpg
[英文名]:Herb of Sensitiveplant-like Senna
[别名]:梦草、挞地沙、细杠木、砂子草、细密梳、细柑木、蛇谷草、野通草、地柏草、水皂角、黄瓜香、茫喜、蛇药、假牛柑、疳草、下通草、鱼骨折、红霜石、苦麦草
[来源]: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株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sia mimosoides L.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扎成把,晒干。
[性状]:全草长30-45cm。根细长,须根发达,外表棕褐色,质硬,不易折断。茎多分枝,呈黄褐色或棕褐色,被短柔毛。叶卷曲,下部的叶多脱落,黄棕色至灰绿色,质脆易碎;托叶锥尖。气微,味淡。
[药理作用]:全草有泻下作用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解毒,健脾利湿,通便。主黄疸,暑热吐泻,小儿疳积,水肿,小便不利,习惯性便秘,疔疮痈肿,毒蛇咬伤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9-18g。外用:研末,调敷。
[各家论述]:1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清热,消食,生津。治疳积,止烦渴。2.《广东中药》:治劳伤积瘀,内伤咳嗽。3.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消肿,利水通淋。4.《广东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消积。治毒蛇咬伤。5.《广州植物志》:山扁豆,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痉挛。
[摘录]:《中华本草》
[出处]:出自《救荒本草》
[原形态]:含羞草决明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,高30-60cm。多分枝,通常被毛。叶互生,偶数羽状复叶,长4-8cm;在叶柄的上端、最下1对小叶的下方有圆盘状腺体1枚;小叶20-50对;托叶线状锥形,长4-7mm,有明显肋脉,宿存;叶片线状镰形,长3-4mm,宽约1mm,先端急尖,中脉靠近叶的上缘,两侧不对称,干时呈红褐色。花腋生,单朵或数朵排成总状;总花梗顶端有2个苞片,长约3mm;萼长6-8mm,筒短,裂片5,披针形,被黄色疏毛;花黄色,花瓣5片,有等大,具短柄;雄蕊8-10,不等大,5长5短相间而生;子房线形,有毛。荚果镰形,扁平,长2.5-5cm,宽约4mm,被毛,果柄长1.5-2cm。种子10-16颗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地或空旷地的灌木丛或草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[栽培]:喜温暖或凉爽气候,对土壤要求不严,砂质壤土、粘壤土均可栽培。种子繁殖,早春直播、点播或条播,覆土5~6分。稍镇压后浇水,如温度15~18℃,10天左右出苗。苗出齐后应行间苗,并注意松土和除草。7~8月可施肥一次,主要施用氮肥和磷肥。
[化学成分]:地上部分含正-三十一烷醇(n-hentriacontanol),茎叶含大黄酚(chrysophanol)。
[性味]:甘苦;平;无毒
[归经]:肝;肾;脾;胃经
[复方]:①治黄疸病:水皂角二两,地星宿五钱,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②治暑热叶泻:山扁豆一两,水煎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 ③治水肿和淋症:水皂角、萹蓄各一两,煨水服。 ④治小儿疳积:水皂角、水杨梅、菜油各五钱,红牛膝二钱,蒸小母鸡一只吃。 ⑤治夜盲:水皂角二两、菊花三钱,炖猪蹄一对吃。 ⑥治肩疮:水皂角叶、水冬瓜叶各适量,捣绒,外敷患处。(③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 ⑦治疔疮:山扁豆鲜叶适量,捣烂,加盐少许,拌和外敷。 ⑧治痈肿:山扁豆叶,研细末,用蜂蜜或鸡蛋白调敷。 ⑨治肺痈(吐臭痰):山扁豆鲜全草四两,用瘦猪肉四两煮汤,以汤煎药服。 ⑩治漆疮:山扁豆全草适量,水煎洗。(⑦方以下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