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[主题]:爬山豆根
[拼音]:Pá Shān Dòu Gēn
[英文名]:Root of Threeangleabranch Clovershrub
[别名]:大发表、野蚕虫根、见水消、三楞金刚、松漏争。
[来源]: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(Franch.)Schindl.[Lespedeza trigonoclada Franch.] 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根部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利湿;活血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湿热痢疾;黄疸;肠风下血;风湿痹痛;水肿;跌打损伤;乳痈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[各家论述]: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解热,止血。治高热,赤痢,肠风下血,吹乳,跌打损伤,月家病。
[摘录]:《中华本草》
[出处]: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[原形态]:三棱枝杭子梢 小灌木,高60-120cm。小枝三棱形,无毛。托叶宿存,膜质,无毛,斜披针形;三出复叶,互生;叶柄有翅,长1.5-4.5cm,宽1-3cm;小叶坚纸质,长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圆形或微缺有细尖,基部近圆形,下面被白色长硬毛,侧面小叶长3-8.5cm,宽0.8-2.5cm,顶端小叶稍大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总花梗细长,有棱,长10-17cm,被短柔毛;花梗细长;苞片宿存,线状披针形,长5-10mm;花萼宽钟形,被黄色长硬毛,萼齿5,披针形,急尖,下1个较长;花冠蝶形,黄色,长8-10mm,旗瓣卵圆形,较翼瓣稍短,龙骨瓣急尖,弯曲。荚果斜椭圆形,长约7mm,宽约4mm,被毛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1月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2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[性味]:辛;涩;微甘;平
[归经]:肝;大肠;心经
[复方]:①治赤痢:爬山豆根、红糖各五钱。同炒焦,煎水服。 ②治肠风下血:爬山豆根一两,茜草三钱。煎甜酒水服。 ③治吹乳:爬山豆根一两。捣绒,炒热外敷乳上。 ④治跌打损伤:爬山豆根一两,捣烂,加童便少许,拌匀敷患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⑤治风寒外感,皮肤病: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 ⑥治赤痢,肠炎,肾炎: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 ⑦治风湿性关节炎:大发表根一两。泡酒服。(⑤方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