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扭肚藤
[拼音]:Niǔ Dù Ténɡ
[别名]:白花茶、假素馨、青藤仔花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左扭藤(《岭南草药志》)。
[来源]:为木犀科植物扭肚藤嫩茎叶。夏、秋采收嫩枝叶,切段晒干。
[性状]:干燥茎圆柱形,多截成长约3~5厘米的段落,粗约1~5毫米;幼枝茶褐色被疏毛,或近光滑,节部稍膨大。质坚,断面粗糙,木部白色,中央具明显的髓部或形成空洞。叶茶褐色,对生,卵状披针形,全缘,质薄而脆,易碎。以叶多、茶褐色、枝少者为佳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,利湿。治湿热腹痛,肠炎,痢疾,四肢麻痹肿痛,瘰疬,疥疮。 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湿热腹痛,大便不畅,煎服。煎汤洗疮疥。" ②《岭南草药志》:"清利湿热及消滞。" 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利湿。治肠炎,痢疾,消化不良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骨折。"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岭南采药录》
[原形态]:藤状灌木,高2~4米。小枝微有毛。单叶对生;卵状披针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短尖或钝尖,基部浑圆、截头状或稍心形,被微毛或近秃净或沿背脉上有柔毛,具短柄。聚伞花序稠密,常生于侧枝之顶,多少被柔毛;花柄极短,长2~3毫米,被疏毛或近秃净;萼被毛,裂片线形,长5~10毫米;花冠白色,芳香,高脚碟状,管长约2~3厘米,裂片矩圆形,长6~10毫米;雄蕊2,内藏;子房上位,2室。果球形,直径约4毫米。花期7月。
[生境分部]:野生,常攀援于灌木丛中。分布我国南部。产于广东等地。
[性味]:《岭南草药志》:"味微苦,性凉。"
[复方]:①治湿热腹痛:扭肚藤五钱,阮生龙五钱,乌臼树三钱,红救主三钱,七枝莲三钱,独脚柑三钱,槐花米三钱。水煎服。 ②治四肢麻痹肿痛:假素馨适量,与猪蹄煎汤服。 ③治鼠疬:白花茶叶、老鼠柏。二味共炖酒内服,其渣外敷。 ④治牙骹蛇(牙骹附近患淋巴管炎,很快令牙关不能开合):扭肚藤叶五钱,不七草五钱.水瓜叶五钱,白菊花五钱。捣烂取水服,药渣加三黄散敷患处。 ⑤治乳疮:扭肚藤一两,赶狗章二钱。水煎服。 ⑥治流血不止:扭肚藤晒干研末密封,适量内服或外用。(选方出《岭南草药志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