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[主题]:硫黄
[拼音]:Liú Huánɡ
[英文名]:SULFUR
[别名]:石硫黄、石流黄、流黄、石留黄、昆仑黄、黄牙、黄英、烦硫、石亭脂、九灵黄童、山石住、黄硇砂、将军、白硫黄、天生黄、硫黄花、硫黄粉
[来源]:药材基源:为自然元素类硫黄族矿物自然硫,主要用含硫物质或含硫矿物经炼制升华的结晶体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ulfur 采收和储藏:采挖得自然硫后,加热熔化,除去杂质,或用含硫矿经加工制得。
[性状]:性状鉴别 硫黄呈不规则块状、粗颗粒状。浅黄色、黄色或略呈绿黄色。条痕白色或淡黄色。表面不平坦或粗糙,常具多数小孔隙。脂肪光泽。体轻,质松脆,易砸碎。有的断面呈蜂窝状,纵面可见细柱或针状晶体,近于平行排列,金刚光泽。具特异臭气,味淡。以块整齐、色黄、有光泽、质松脆、无杂质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:无色透明,微带黄色。高突起,暗边明显。折光率 Np=1.9579, Nm=2.0371,Ng=2.245。干涉色极高,斜消光。2V=69°;双折射率=0.2571。 品质标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5年版规定:本品含硫(S)不得少于98.5%。 商品规格 商品一般分为硫黄、倭硫黄、天生黄三种。 (1)硫黄 为不规则块状,黄色或带浅绿色,不透明,表面较粗糙,常有细孔。 (2)倭硫黄 系将硫黄经过提炼而成。呈不规则块状,鲜黄色,半透明,表面较光滑,无细孔,系进口商品,质佳。 (3)天生黄 呈大小不同的颗粒状,或砂状结晶,浅黄色,微有玻璃光泽。
[药理作用]:1.溶解角质、杀疥虫、杀菌、杀真菌的作用:局部外用,在体温状态下,硫与皮肤接触,产生硫化氢;或与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作用,氧化成五硫黄酸(pentathionic acid),从而有溶解角质、软化皮肤、杀灭疥虫等皮肤寄生虫及灭菌、杀真菌等作用。 2.缓泻作用:内服后一部分在肠内可形成硫化氢,刺激肠壁增加蠕动,而起缓泻作用。硫化氢在体内产生极慢,故致泻作用不强,且与用量大小无关。若肠内容物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,易产生大量的硫化氢。 3.消炎、镇咳、祛痰作用:适当剂量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,能使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,并使支气管粘膜杯状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减少,还能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。 4.其他作用:对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,有明显增强作用。 5.毒性:未经炮制的天然硫黄含砷量较多,不宜内服,内服需用炮制过的硫黄,且不宜过量或久服,以免引起砷中毒。升华硫西黄耆胶混悬液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0.266g/kg,中毒表现为拒食、肝肿大。服用过量硫黄,在肠内生成大量硫化氢及硫化物,被吸收入血液后,能使血红蛋白转变为硫化血红蛋白,引起组织缺氧,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,可致中枢麻痹而死亡。
[炮制]:1.1.硫黄《圣惠方》:“细研,水飞过。”1.2.《博济方》:“以柳木槌研三二日。”1.3.《孙尚药方》:“(用)牛角研令极细。”1.4.《普济方》:“去沙石,细研如飞尘。”“打碎。”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捣成小块。生品有毒,多外用,以解毒杀虫,治癣为主。 2.2.1.豆腐制《医学纲目》:“入豆腐中煮三五沸。”《本经逢原》:“入豆腐中煮七次。”现行,先将豆腐切成片,铺一层于锅内,再铺上一层净硫黄块,如此层层铺好,加清水没过药材,用文火加热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,取出,除去豆腐,漂净,阴干。每硫黄100kg,用豆腐200kg。制后降低毒性,以助阳益火为主。 2.2.萝卜制:取净硫黄与萝卜共煮至萝卜烂时,取出,晒干。每硫黄100kg,用萝卜40kg。 2.3.猪大肠制《医方集解》:“石硫黄一斤,猪大肠二尺,将硫黄为末,实猪大肠中,烂煮三时,取出去皮。”现行,取硫黄灌入猪肠内,煮后晾干,或将硫黄放入生猪肠内,两端扎紧,放热汤中煮3小时,反复3次,每次均另换猪肠。 据报道,硫黄的毒性成分主要为As2O3。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“升华硫”项下砷盐检查方法测定As2O3含量,未经炮制过的为29.80×l0(-6),超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规定量的23.8倍。用溴-四氯化碳-硝酸湿法消解硫黄,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,测定5种制硫黄中的砷含量。结果表明,炮制可降低硫黄中的捣As2O3含量,并以豆腐炮制品最为显着。说明豆腐制硫黄能降低其毒性。实验证明,硫黄和豆腐以l:1.5的比例进行炮制,制品含硫量可达到98%以上,含砷量低于或等于1μg/ml,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关于砷盐限量的规定。 饮片性状:硫黄参见"药材鉴别"项。制硫黄形如硫黄,黄褐色或黄绿色,臭气不明显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干燥处,防火。
[功能主治]:补火壮阳;温脾通便;杀虫止痒。主阳痿;遗精;尿频;带下;寒喘;心腹冷痛;久泻久痢;便秘;疥疮;顽癣;秃疮;天疱疮;湿毒疮;阴蚀;阴疽;恶疮
[用法用量]:内服:入丸、散,1.5-3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油调敷;或烧烟熏。
[注意]:本品有毒,内服宜用制品,不宜多服、久服。阴虚火旺患者及孕妇禁用。 1.徐之才《药对》:“畏细辛、飞廉、朴消、铁、醋。”(引自《纲目》)2.《本草衍义》:“中病当便已,不可尽剂。”3.《本经逢原》:“久服伤阴,大肠受伤,多致便血。”“热邪亢盛者禁用。”“湿热痿痹,良非所宜。”4.《得配本草》:“忌禽兽血。”“阴虚者禁用。”5.《本草用法研究》:“阴虚有火者勿用。”“外疮红肿者、有内热便闭者禁。”
[贮藏]:置干燥处,防火。
[各家论述]:1.《吴普本草》:“或生易阳,或河西,或五色。黄是潘水石液也,烧令有紫焰者。八月、九月采。”2.《别录》:“硫黄,生东海牧羊山谷中,及太山、河西山,矾石液也。”3.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此云矾石液,今南方则无矾石,恐不必尔。”4.《海药本草》:“仙方谓之黄硇砂,能坏五金,亦能造作金色,人能制服归本色。服而能除万病,如有发动,宜以猪肉鸭羹、余甘子汤并解之。蜀中雅州亦出,光腻甚好,功力不及舶上来者。”5.《丹房镜源》:“石硫黄,可干汞,诀曰:此硫黄见五金而黑,得水银而赤。又曰黄牙。”6.《纲目》:“凡产石硫黄之处,必有温泉,作硫黄气。《魏书》云:悦般有火山,山旁石皆焦熔,流地数十里乃凝坚,即石硫黄也。张华《博物志》云:西域硫黄出且弥山。去高昌八百里,有山高数十丈,昼则孔中状如烟,夜则如灯光。",又言坚筋骨者,取以治下部之寒湿。”(《本经逢原》)
[临床应用]:1.硫黄软膏:沉降硫黄100g, 凡士林适量。取硫黄过80-100目筛后,缓缓加入已熔化的60℃的凡士林中,随加随搅拌,直至混匀,再加凡士林制成1000g,搅匀,即得。也可加适量液状石蜡,用加液研磨法配制;尚可配成5%、20%浓度。密闭,凉处贮存。本品为黄色软膏;有硫黄的特臭。本品用乙醚溶解除尽凡士林,挥尽乙醚,燃烧时火焰显蓝色,并发生二氧化硫刺激性臭。本品经处理后可用碘量法定量,含硫量应为标示量的90.0%-110.0%。功能溶解角质,抗真菌及抗寄生虫,并可制止皮脂溢出。用于治疗疥癣,体癣,花斑癣,皮脂溢出性皮炎等。外涂患处。(新疆《医院制剂》1981年;南京市卫生局《医院制剂规范》1989年)2.硫黄霜:硫黄100g,硬脂酸135g,凡士林(白)40g,氢氧化钾6.50g,甘油50g,尼泊金乙酯1g,蒸馏水适量。硬脂酸、凡士林、尼泊金乙酯置水浴上溶化,80℃保温;另取氢氧化钾溶于适量水中,使总量为1000g,加热至80℃,在不断搅拌下加入上述油液,待霜剂生成后,将硫黄(100目筛细粉)与甘油调成糊状后加入,继续搅至冷凝,即得。也可增减硫黄用量,配成5%和20%硫黄霜。用于疥癣。外涂患处。[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》1984,(8):39]
[备注]:此外,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黄二种商品: ①天生磺(《纲目拾遗》) 系含硫温泉处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,收集后,先用冷水洗去泥土,再用热水烫7~10余次,然后放在香油内,捞取浮于表面者。本品为浅黄色粉末,少有呈碎片状,闪烁发光,有臭气。 ②舶上硫黄(《博济方》) 又名:舶硫(《遵生八笺》),白硫黄(《百草镜》)。系将硫黄提炼而成。商品为不规则的块状,全体鲜黄色,半透明,有玻璃样光泽。体轻而脆,易碎,断面不平坦。有臭气,味淡。
[摘录]:《中华本草》
[出处]:硫黄首载于《本经》,原名石硫黄,列为中品。 1.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今第一出扶南(今柬埔寨)、林邑(今越南)。色如鹅子初出壳,名昆仑黄。次出外国,从蜀中来,色深而煌煌。”2.《海药本草》曰:“《广州记》云:生昆仑日脚下,颗块莹净,无夹石者良……蜀中雅州(今雅安等县)亦出,光腻甚好,功力不及舶上来者。”3.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今惟出南海诸番,岭外(即岭南)州郡,或有而
[原形态]:自然硫 又名:斜方硫。晶体结构属斜方晶系。晶体为锥柱状、板柱、板状或针柱状,集合体呈致密或疏松块状,或为泉华状及隐晶的土状块体、皮壳、被膜等。黄、蜜黄或褐黄色;因合杂质可带灰、黑或绿、红色调。条痕白色至淡黄色。晶面金刚光泽,断口松脂或油脂状光泽。近透明至半透明。解理多组、不完全。致密块体呈贝壳状至不平坦状断口。硬度1-2。相对密度2.05-2.08。性脆、易碎;受热易产生裂纹。有硫黄臭味。热至270℃则燃着,火焰蓝色,并放出刺鼻臭气味。易溶于二硫化碳、松节油、煤油,但不溶于水及盐酸和硫酸;遇强硝酸和王水则被氧化为硫酸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自然硫主要形成于火山喷气作用,火山硫含少量砷、硒、锌和铊。沉积岩或风化带中的自然硫含粘土、有机质、沥青等机械混入物。 资源分布:台湾省的自然硫及山西、新疆、山东、江苏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的有药用史,以上各省及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广西、广东、西藏等省区都有制品硫产销。
[化学成分]:主含硫(S),尚杂有砷(As)、硒(Se)、碲(Te)等。
[鉴别]:(1)本品燃烧时易熔融,火焰为蓝色,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。(检查硫)(2)本品置于湿银面上摩擦,银面变黑色。(检查硫)
[性味]:酸;热;有毒
[归经]:肾;脾;肝;大肠经
[复方]:①治男子腰肾久冷,心腹积聚,胁下冷癣,腹中诸虫,失精遗溺,形羸力劣,脚膝疼弱,冷风顽痹,霍乱转筋,虚滑下利;又治妇人血结寒热,阴蚀疽痔:硫黄十两。净拣去沙石,研细飞过,用瓷盒子盛,以水和赤石脂封口,以盐泥固济晒干,地内先埋一小罐子,盛水令满,安合子在上,用泥固济讫,慢火养七日七夜,侯足,加顶火一斤煅,侯冷取出,研为细末,以药末一两,用蒸饼一两,汤浸握去水,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多至百丸,温米饮下,空心服之。(《局方》金液丹) ②治阴毒面色青,四肢逆冷,心躁腹痛:硫黄末,新汲水调下二钱,良久,或寒一起,或热一起,更看紧慢,再服,汗出差。(《本事方》还阳散) ③治脾虚下白,脾胃虚冷,停水滞气,凝成白涕下出:舶上硫黄一两(研末),炒面一分。同研,滴冷热水丸梧子大。每米汤下五十丸。(《杨氏护命方》) ④治水泻不止,伤冷虚极:硫黄一两。研细,先熔黄蜡,入硫黄末打匀,丸如梧桐子大,每履五丸,新汲水下,(《圣济总录》黄蜡丸) ⑤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,及年高风秘、冷秘或泄泻等:硫黄(明净好者,研令极细,用柳木槌子杀过)、半夏(汤浸七次,焙干,为细末)。上等分,以生姜自然汁同熬,入干蒸讲末搅和匀,入臼内杵数百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廿丸,妇人醋汤下。(《局方》半硫丸) ⑥治胃气,冷痛尤效:元胡索、胡椒、五灵脂、白豆蔻各五钱,硫黄一两,木香(切片、晒干)二钱五分。研细末,拌匀收贮,体壮者服一分,弱者八厘,老人幼童五厘,取温烧酒半小盅调服,待次日,吃稀米汤,至五日后方可吃干饭。孕妇忌服。(《经验广集》剪根丸) ⑦治卒得疥疮:麻油摩硫黄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 ⑧治一切干湿癣:石硫黄半钱,风化石灰半两,铅丹二钱,腻粉一钱。同研如粉,用生油调,先以布揩破癣涂之。未涂药间,煎葱白、甘草汤淋洗,如换时亦依此。(《圣济总录》如圣散) ⑨治慢性湿疹,神经性皮炎:硫黄一两,银珠一钱,陈醋半斤。将硫黄放在铁勺内熔化后,放入银珠拌匀,在地上挖个二至三寸深的坑,将醋和溶化的硫黄液先后倒在坑内,等凝固后取出再熔化,如此处理三次,捣细粉,用植物油调匀,以布包药搽患处,一日两次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 ⑩治疠风:硫黄末,酒调少许,饮汁,或加大枫子油更好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 ⑾治疬疡风病,白色成片:以布拭醋,磨硫黄、附子涂之,或硫黄、白矾擦之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 ⑿治阴生湿疱疮:石硫黄,研如粉,敷疮上,日三度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 ⒀治小儿聤耳:末石碱黄,以粉耳中,日一夜一。(《千金方》) ⑾治咳逆打呃:硫黄,烧烟熏之。(《医方摘要》) ⑿治酒皶赤鼻:舶上硫黄、鸡心槟榔等分,片脑少许。为末,绢包,日日擦之,加蓖麻油更妙。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) ⒀治耳聋:硫黄、雄黄各等分。为末,绵裹纳耳中。(《千金方》) ⒁治烫伤,烧伤,能止痛,抗感染,保护创面,促进愈合:硫黄,烧酒。将硫黄粉碎放入磁器内(不可用金属容器),兑入烧酒,以没过硫黄为度。把酒点着烧成炭灰色。因酒含有水分,如烧后还余水分,可用慢火将硫磺烤干,然后研面,用时撒于患部。如有水泡,将水泡挑破再上药粉。(辽宁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