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虎掌草
[拼音]:Hǔ Zhǎnɡ Cǎo
[别名]:见风青、见风蓝、乌骨鸡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羊九、狗脚迹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土黄芩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五朵云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
[来源]:为毛茛科植物草玉梅全草。夏季采全草,秋季挖根。
[药理作用]:小鼠灌服虎掌草内酯有明显止咳作用(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),灌服虎掌草皂甙,祛痰作用非常显着(酚红法)。对离体豚鼠气管均无松弛作用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解毒,活血舒筋。治喉蛾,痄腮,瘰疬结核,痈疽肿毒,疟疾,风湿疼痛,胃痛,跌打损伤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"行经络,攻热毒,除胃痰。胃有痰毒,人多呃逆。消红肿痈疖疮疽,血风疥癞,痰疬结核,流痰横痃,外乳蛾、痄腮,内乳蛾、咽喉疼痛,牙根热毒。" 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治跌打损伤,可舒筋活血,强壮补虚。又治痢疾,外用治疔疮。" ③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平虚热,解热毒。治疟疾,咳嗽,风湿痛;外治疮肿。" ④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化瘀镇痛。" ⑤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:"补血,暖体,消积,去湿,愈创,排脓。治病后体温不足,淋病,关节积黄水,黄水疮(外敷可治黄水疮或提出关节中黄水),慢性气管炎,末梢神经麻痹,催吐胃酸。" ⑥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消炎止痛,疏肝利胆,舒筋活络。"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0.5~1两);或浸酒。外用:研末调敷,或鲜品捣敷;或煎汤含漱。
[备注]:本植物的根,在甘肃作白头翁使用,参见"白头翁"条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滇南本草》
[原形态]:草玉梅,又名:溪畔银莲花。 多年生草本。基生叶3~6;叶片轮廓肾状五角形,长2.5~6.5厘米,宽4.5~9.5厘米,3全裂;叶柄长5~22厘米。花葶1~3,高7~65厘米;聚伞花序一至三回分枝,长10~30厘米;总苞苞片3(~4),具鞘状柄,宽菱形,长3.2~6.5厘米,3裂;萼片6~8(~10),白色,狭倒卵形或狭椭圆形,长9~14(~17)毫米,顶端有髯毛;无花瓣;雄蕊多数,花丝丝形;心皮30~60。瘦果狭卵形,长7~8毫米,无毛,宿存花柱钩状弯曲。
[生境分部]:生于山沟、荒坡、路旁及疏林中。分布西藏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甘肃等地。
[性味]:苦辛,平,有毒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微苦辣,有小毒。" 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苦,平,有小毒。" ③《贵州草药》:"性平,味苦微辛,有小毒。"
[复方]:①治蛾子:虎掌草根及叶少许,捣绒,放患者口内含咽(不可久含,以免起泡,蛾子破即吐出)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②治喉炎:虎掌草全草三至五钱,煎水含漱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 ③治痰结瘰疬绕项而生:虎掌草二两,小九枯牛一两,紫夏枯一两,灵仙五钱,白头翁一两。烧酒浸,重汤煎。每晚炖服三杯,服二十一日。虚弱者忌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 ④治无名肿毒:虎掌草根炕干研末,调醋搽患处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⑤治风湿痛:见风青五钱,加酒煎服。 ⑥治疟疾:见风青根一两。捣烂(忌刀切),冲二次淘米水调匀澄清后,倾上层药液,于发病前二小时服。捣烂后包寸口亦可。 ⑦治体虚盗汗、咳嗽:见风青五钱,蘘荷根五钱.炖猪肉四两,内服。连用三剂。(⑤方以下出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 ⑧治肝硬化,慢性肝炎:虎掌草根三钱,红糖适量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 ⑨治胃痛:虎掌草根二两。泡酒一斤,浸泡一周。每次服五毫升,每日三次。或用根三钱,煎汤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