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[主题]:狗尾草
[拼音]:Gǒu Wěi Cǎo
[别名]:莠(《诗经》),光明草、阿罗汉草(《纲目》),狗尾半支(《纲目拾遗》),谷莠子(《植物名汇》),洗草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犬尾草、犬尾曲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。
[来源]:为禾本科植物狗尾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晒干。
[功能主治]:除热,去湿,消肿。治痈肿,疮癣,赤眼。 ①《纲目》:"治疣目,贯发,穿之即干灭也。凡赤眼拳毛倒睫者,翻转目险,以一、二茎蘸水戛去恶血。" ②《纲目拾遗》:"治疔痈癣。面上生癣,取草效茎揉软,不时搓之。" ③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解热,治目疾。又用治麻(疣)子。" ④《陆川本草》:"去湿,消肿。治黄水疮。" ⑤《重庆草药》:"治目疾流泪起雾。"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2~4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[备注]:西藏地区使用的狗尾草,为金狗尾草的全草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纲目》
[原形态]:一年生草本,高30~40厘米,根须状,秆直立或基部膝曲,通常较细弱。叶鞘较松弛,无毛或具柔毛;叶舌具长1~2毫米的纤毛;叶片扁平,长5~30厘米,宽2~15毫米,顶端渐尖,基部略呈圆形或渐窄,通常无毛。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形,长2~15厘米,微弯垂或直立,绿色、黄色或变紫色;小穗椭圆形,先端钝,长2~2.5毫米;第一颖卵形,具3脉,第二颖具5脉;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,具5~7脉,有一窄狭的内稃。谷粒长圆形,顶端钝,具细点状皱纹。花果期夏秋间。
[生境分部]:生长于荒野、道旁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[性味]:①《陆川本草》:"凉,淡。"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淡,无毒。"
[复方]:①治远年眼目不明:狗尾草研末,蒸羊肝服。(《分类草药性》) ②治羊毛癍(一名羊毛痧):以狗尾草煎汤内服,外用银针挑破红瘰,用麻线挤出瘰中白丝如羊毛状者,否则胀死。(《周益生家宝方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