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附地菜
[拼音]:Fù Dì Cài
[别名]:鸡肠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鸡肠草(《别录》),地胡椒(《贵州草药》)。
[来源]: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全草。初夏采收。
[功能主治]:治遗尿,赤白痢,发背,热肿,手脚麻木。 ①《别录》:"主毒肿,止小便利。" ②陶弘景:"疗蠼螋溺。" ③《药性论》:"洗手足水烂,主遗尿。" ④孟诜:"作灰和盐,疗一切疮,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,捣封上,日五、六易之;亦可生食,煮作菜食益人,去脂膏毒气;又烧敷疳匿;亦疗小儿赤白痢,可取汁一合,和蜜服之甚良。" ⑤《贵州草药》:"驱风,镇痛。"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捣汁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擦患处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[原形态]:一年生草本,高5~30厘米。茎通常白基部分枝,纤细,直立,或丛生,具平伏细毛。叶互生,匙形、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~3厘米,宽5~20毫米,先端圆钝或尖锐,基部狭窄,两面均具平伏粗毛;下部叶具短柄,上部叶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细长,不具苞片;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,有柄,长3~6毫米;花萼长1~2.5毫米,5裂,裂片长圆形,先端尖锐;花冠蓝色,长约1.5毫米,5裂,裂片卵圆形,先端圆钝;雄蕊5;子房深4裂,花柱线形,柱头头状。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,具细毛,少有光滑,有小柄。花期5~6月。
[生境分部]:生长于原野路旁。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。
[性味]:辛苦,凉。 ①《别录》:"微寒。" ②《药性论》:"苫。" ③孟诜:"温。" ④《纲目》:"微辛苦,平,无毒。"
[复方]:①止小便利:鸡肠草一斤,于豆豉汁中煮,调和什羹食之,作粥亦得。(《食医心镜》) ②治气淋,小腹胀,满闷:石韦(去毛)一两,鸡肠草一两。上件药,捣碎,煎取一盏半,去滓,食前分为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 ③治热肿:鸡肠草敷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④治漆疮瘙痒:鸡肠草捣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 ⑤治手脚麻木:地胡椒二两。泡酒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⑥治胸肋骨痛:地胡椒一两。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⑦治反花恶疮:鸡肠草研汁拂之。或为末,猪脂调搽。(《医林正宗》) ⑧治风热牙痛,浮肿发歇,元脏气虚,小儿疳蚀:鸡肠草、旱莲草、细辛等分。为末,每日擦三次。(《普济方》祛痛散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