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地毡草
[拼音]:Dì Zhān Cǎo
[英文名]:Herb of Spathulate Sundew
[别名]:金雀梅、小毛毡苔、天地花、地红花。
[来源]:药材基源: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的全草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.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洗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[性状]:性状鉴别 全草卷团状。茎极短缩,基部常有细长的须状根,顶端有残留的花茎。叶基生,呈镶嵌式重叠,叶片展平后匙形,长1-2cm,宽2-5mm,基部渐窄叶缘具有密集而稍长的紫红色腺毛,长约5mm,叶上面腺毛较短,下面几无毛;无明显的叶柄。花茎长10-15cm,花多脱落。气微,味稍苦。
[功能主治]:清热利咽;凉血解毒。主感冒;肺痈;咳嗽;口渴;吐血;咯血;喉蛾;疔疮;淋病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[摘录]:《中华本草》
[出处]:出自《泉州本草》
[原形态]:匙叶茅膏菜 多年生草本。茎短缩,不具球茎。叶皆基生,镶嵌式排列成莲座状,紧贴地面;叶柄扁平,自下向上渐扩大;托叶膜质,淡红色,长4-6mm,通常3裂,中间裂片再作2-3浅或深裂;叶片匙形,长1-2cm,宽2-5mm,叶缘腺毛长达5mm,紫红色,叶上面腺毛较短。螺状聚伞花序1-2,自叶丛抽出,长4-16cm,花序柄、花柄及花萼均被细柔毛状头状腺毛;苞片钻形,长约2mm;花萼5,钟形,宿存;花瓣5,倒卵形,长约2mm,紫红色;雄蕊5,长约2mm;子房椭圆形,花柱3,每柱2裂达基部,宿存。蒴果倒三角形,内卷,熟时3裂。种子多而小,卵形或椭圆形,黑色,具蜂房格状脉纹。花、果期3-9月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生于阴湿斜坡和岩石间灌丛或草丛中,以及湿地水沟旁。 资源分布: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台湾。
[性味]:淡;寒
[归经]:心;肺;胃经
[复方]:①治肺热肺痈,发热咳嗽口渴:鲜地毡草一两,煎汤调蜜服。 ②治吐血,咯血:鲜地毡草一两。捣烂绞汁调蜜服。 ③治单双乳蛾或喉癀:地毡草晒干研末吹喉,仍以鲜地毡草一两至一两半,煎汤服。 ④治金钱癣:鲜地毡草擦患处(干者先浸米醋再擦),每日一、二次。 ⑤治一切疔疮:鲜地毡草加生桐油、冷饭粒、乌糖捣敷。 ⑥治诸淋:鲜地毡草一两。煎汤调冰糖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 ⑦治对口疮:鲜小毛毡苔、连钱草各适量加食盐、冷饭或红糖少许,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⑧治流行性感冒:鲜小毛毡苔五至八钱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