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拔毒散
[拼音]:Bá Dú Sàn
[英文名]:Herb of Szechwan Sida
[别名]:王不留行、小尼马庄柯、巴掌叶、小拔毒、尼马庄柯、妈妈多、肯麻头、小迷马桩、白背黄花稔、小黄药、迷马桩棵、小克麻、小路边站。
[来源]: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拔毒散的枝叶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da szechuensis Matsuda 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[功能主治]:下乳;活血;利湿;解毒。主乳汁不下;乳痈;痈肿;小便淋涩;泄泻;痢疾;闭经;跌打骨折
[用法用量]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[注意]:孕妇禁服。
[各家论述]:1.《滇南本草》:治妇人乳汁不通,乳痈、乳结、红肿,消诸疮肿毒;治小儿尿血,血淋,祛皮肤瘙痒,消风解热。梗叶细末,醋调敷痈疽疮毒溃散。 2.《云南中草药》:活血祛瘀,拔毒,接骨,通乳。治经闭,疔疮,枪伤,骨折。 3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消炎,拔毒生肌。治急性乳腺炎,急性扁桃体炎,肠炎,菌痢。
[摘录]:《中华本草》
[出处]: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[原形态]:拔毒散 直立亚灌木,高约1m。小枝被星状长柔毛。叶二型;叶柄长5-10mm,被星状柔毛;托叶钻形,较短于叶柄;下部的叶宽菱形至扇形,长2.5-5cm,宽近似,先端短尖至浑圆,基部楔形,边缘具2齿,上部的叶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形,长2-3cm,两端钝至浑圆,上面疏被星状毛或糙伏毛至几无毛,下面密被灰色星状毡毛。花单生或簇生于小枝端,花梗长约1cm,密被星状粘毛,中部以上具节;萼杯状,长约7mm,裂片三角形,疏被星状柔毛;花黄色,直径1-1.5cm,花瓣倒卵形,长约8mm;雄蕊往长约5mm,被长硬毛。果近圆球形,直径约6mm,分果爿8-9,疏被星状柔毛,具短芒。种子黑褐色,平滑,长2mm,种脐被白色柔毛。花期6-11月。
[生境分部]:生态环境:生于荒坡灌丛、松林边、路旁和沟谷边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。
[性味]:苦;寒
[归经]:肺;肝经
[复方]:①治瘭疽疔疮:拔毒散鲜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 ②治跌打损伤:拔毒散鲜叶捣烂,加红糖或酒调敷患处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 ③治乳汁不通:拔毒散三至五钱,炖猪脚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