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方信息:

[主题]:蚕茧草
[拼音]:Cán Jiǎn Cǎo
[别名]:蓼子草、小蓼子草、红蓼子
[来源]:为寥科植物蚕茧草全草
[功能主治]:《本草拾遗》:"主蚕及诸虫咬人,恐毒入腹,煮汁服之。生捣敷疮。"
[用法用量]:2~3钱。
[备注]:本品在四川作蓼子草使用。参见"蓼子草"条。
[摘录]:《中药大辞典》
[出处]:《本草拾遗》
[原形态]: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可达1米。茎棕褐色,单一或分枝,节部通常膨大、叶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渐尖,两面有伏毛及细小腺点,有时无毛,但叶脉及叶缘往往有紧贴刺毛;托叶鞘筒状,外面亦有紧贴刺毛,边缘睫毛较长。穗状花序,长可达10厘米以上;苞片有缘毛,内有花4~6朵,花梗伸出苞外;花被5裂,白色或淡红色,长2.5~6毫米;花柱3。瘦果卵圆形,两面凸出,长约2毫米,黑色而光滑,全体包于宿存的花被内,花期9~10月。
[生境分部]:野生于水沟或路旁草丛中。分布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北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
[性味]: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平,无毒。"
推荐